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關於佳興



舊佳興稱Puljeti(or Pulci, Puntei 布勒地社 ), 日據時期坐落於南大武山西側 (原標高575公尺),大後溪上游瓦魯斯溪左岸(標高877公尺)的無名山北側山腰 隔著此溪與舊佳平社(Kapiyan)對望。後來遷移到現址。



佳興位於屏東縣泰武鄉最南邊,在地理位置上屬於南大武山分支山稜,東邊連接台東縣金峰鄉,南邊相鄰大後溪(來義大後部落),西隔泰武鄉武潭村,北接泰武鄉泰武村。

佳興村在整個佳興的地理區域之西側,位於瓦魯斯溪右岸,村落朝南向海拔約330公尺,本村約在民國四十三年自舊部落遷居到此,初期有五十八戶,目前戶數 約九十幾戶,目前人口大約四百人,是泰武鄉六個村中人口最少者。

佳興部落位於屏東縣泰武鄉,為排灣族的原住民部落,過去名為「普樂地」(Puleti),國民政府來台後更名為「佳興村」。泰武鄉位於屏東縣八個原住民部落之中心地帶,居於北大武山和南泰武山之間的谷地,為典型的山地鄉。佳興村東界泰武村,西北界武潭村,南界來義鄉義林村,地理位置上屬於南大武山分支山稜,並於民國42至43年時,由現址東南方距六公里之舊佳興遷移至現在部落聚集處。

佳興部落屬於排灣Vutsul(布曹爾亞族)支群的Paumaumaq(巴武馬群),當地耆老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例如在日據時代奠定基礎的木雕工藝,是排灣族雕刻最具代表性據點之一,現仍有多位知名木雕師父如高富村、沈萬順、沈安日等;此外,古調歌謠的傳唱、標誌社會地位的紋手以及傳統的珠繡與編織,在佳興部落也仍未失傳。

此外,受到八八水災影響,佳興部落國小學童就讀之泰武國小遷校至佳平村,需住校或借住於平地之潮州鎮,此外鄰近之泰武村與大後部落被列為危險部落,預計遷村重建,僅剩佳興部落仍繼續居住於山區,另一方面泰武數位機會中心也暫時安置於已廢校之泰武國小佳興分校。為了進一步觀察並紀錄未來此地區重建情形,開闢八八水災重建專區,紀錄此區域之災後重建情形,希望以數位典藏計畫之國家資源協助此區域未來災後重建紀錄的進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