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 sidebar | footer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大後遷村 新舊世代有「異」見

(本文同步刊登於莫拉克獨立新聞網)

【查慧瑛/屏東報導】

位於屏東縣來義鄉義林村的大後部落,在八八風災中,雖然幸運地無人員傷亡,但在行政院安全鑑定報告中,大後部落與許多原住民部落一樣,被評定為「不安全區域」,建議遷村。風災過後,族人還來不及整理好心情,就得面對攸關部落廢存的重大考驗,至今,部落內部意見仍分歧,未見定數。


難以割捨的土地依戀

一句「建議遷村」,說得容易,執行起來卻是困難重重。

若非立即的危險,族人根本不會碰觸遷村議題,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大家各執其詞,其中,傳統文化、原鄉情感、經濟等因素,是各方爭辯的重點。

這次採訪,我們認識了來義鄉公所前財經課長傅明枝,與他的大姊,客醉山莊經營人傅花女,從他們的言談中,映證了「對原鄉山林的不捨」與「傳統文化保存的疑慮」,的確是部落中老人家們共同的心聲,也是對遷村有所顧忌的主因。

在大後部落經營生意三十載的傅花女說,「我一定要住在這裡才能睡得好,我跟這邊有感情。」言詞間透露出她對遷村投下了反對票;傅明枝也說,「離開部落看到的景觀,跟我們從小看到老的都不一樣,很難適應。」他更擔憂,排灣文化、原始生活習慣在都市裡都將改變,山地生活和互動,勢必會被淡忘。

然而,就在同一個家庭裡,出現了另一個截然不同的聲音。

從情感依賴回到現實考量

「我蠻贊同遷村的。」傅花女的大女兒劉秀英說。

曾在都市就業的劉秀英,回到部落工作已十餘年,過著從萬巒鄉到大後部落通勤的生活。對於部落許多長者有關「文化保存」的疑慮,她認為,用「心」和「規劃」才是重點,例如:利用社區發展協會作為文化傳承的管道,她相信無論部落位於何處,只要族人能聚在一起並同心協力、文化工作者能組織化地推行,傳統文化還是能夠繼續維持,甚至發揚光大。

關於環境適應問題,劉秀英則直言「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當環境產生劇烈變化時,人必須要能做改變。她以自家為例,即使母親長居山中,但她仍認為母親應該學著與住在山下的孩子生活,因為,新世代的環境、文化思想與上一代有所不同,不應只用老人家的想法,去評估下一世代的年輕人。

「人們常只想到自己,而忘了周遭的人,也許,身邊的人是很需要遷村的。」她說。

育有二女的劉秀英,非常同意「孩子是部落未來的希望」這句話,別把現有的問題留給下一代,也是她衷心的盼望。她認為,未來在平地生活的人,是她們的下一代,不應剝奪她們適應的機會。

配套措施是推動遷村的關鍵

其實,劉秀英也曾是反對遷村的一員,但她並不認為自己是一名背叛者,基於上述的反覆思考,她從反對轉變為支持,她認為,目前遷村進度呈現膠著原因,不僅出於部份老人家的不捨,最根本的因素是政府沒有完善的配套措施。尤其,以務農維生、經濟基礎較弱的原住民,對土地所有權更為重視,但無論如何,新的土地如何利用、分配?政府該講清楚、說明白,原住民才能有評估的依據。



中生代的劉秀英,以孩子與部落的未來為優先考量,贊成遷村。(攝影/洪貞玲)



遷村,對不同世代的原住民而言,意義極為不同。(攝影/林巧璉)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