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 sidebar | footer

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泰武豐年祭 部落齊同歡 (圖文故事)


民國九十九年八月十三日,泰武村在遷至新赤農場前,於山上部落舉辦豐年祭。祭典活動包含傳統美食分享、古調吟唱及舞蹈,以及刺球和技藝競賽等項目。一早,泰武村民、泰武國小校長及師生、地方仕紳,一同聚集在大頭目阿拉依樣(Arangiyan)家前廣場,揭開連續兩天活動序幕。部落族人個個身著傳統服飾,顯現對祭典的重視。




廣場的桌上,早已擺滿祭典開幕所需餐點飲料。糕點(Avai)、菜捲(Cinavu)以及酒水是必備的佳餚。Cinavu以「甲酸漿」菜葉包芋頭粉(或小米)、豬肉內餡製成,外部再用月桃葉綑綁烹調,以避免變形,食用前將月桃葉拆除即可。



部落頭目阿拉依樣,穿戴上象徵地位的羽毛頭飾,顯現尊貴與身分。



頭目以連杯盛酒,和部落人士、各家族共飲,表示慶祝與友好之意。眾人於祭典開幕致詞後,便圍圈跳舞,有的人負責分配食物、替眾人及來賓斟酒,現場談笑聲不斷,氣氛相當融洽。



接近中午時分,眾人自頭目家前廣場,轉移至泰武天主堂旁集會所繼續祭典。泰武信仰天主教人口達八成;集會所空間也是部落重要活動進行地點,舉凡婚禮、豐年祭皆在此舉辦。




眾人利用午飯時間前的空檔,圍在集會所內繼續舞蹈活動。周邊坐了許多回來部落參與豐年祭的小朋友,一開始有點生澀,但最後都被場中的VuVu們拉下來同歡(排灣族對年長者的稱呼,不論男女均稱之)。泰武鄉長孫萬教(右者)也在跳舞行列中。


VuVu們在廣場圍成一圈,雙手交叉相握,雙腳規律地舞動著;不熟悉排灣族舞蹈的外人,一時還難以抓到律動節奏。


豐年祭人人穿上最美麗的傳統服飾,頭上戴的、頸上圍的,都帶有巧思。



下午時分,眾人來到位於泰武村下方、舊泰武國小操場,準備進行刺球儀式。



主持人手拿刺球,用以象徵「人頭」。原本以出草時獵得之對方人頭,作為刺球物品,日據時代日人制止,便改為以藤蔓編織。

泰武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顏和,手持刺球,準備往上拋。待球掉下來後,眾人再以長竹桿戳接。刺球分組以鄰為單位,部落各鄰派出代表上場。





刺球拋得老高,掉下來的瞬間是最緊張刺激時刻,眾桿無不爭著戳接,這時候比的不僅是技術,也看誰沉得住氣、抓準時機出手。刺球如果成功,象徵當年部落風調雨順。


場邊觀看的VuVu,帶著孫子,嚼著檳榔彼此談笑,氣氛非常融洽。有時喝了點小酒,興緻一來,三五人便哼起古調歌謠,細細吟唱。VuVu們也隨著刺球進行,時而期待、時而驚呼,不曉得是哪一鄰代表會刺到第一顆球。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