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 sidebar | footer

2013年3月17日 星期日

不讓歌曲跟著消失 戴玉蘭錄製古謠十七年



【記者李依頻/屏東來義報導】

一邊低聲哼著古調、一邊鉤織排灣族傳統的後揹袋,現年八十多歲的來義部落耆老戴玉蘭,指著手中編織的揹袋、宛如小孩似地開玩笑說道:「這是我的玩具!」八八風災後,戴玉蘭從來義部落搬至山下的台糖加油站附近居住,一人獨居的她,午後都會閒坐在自家門口緩聲輕唱古謠、細細地親手編織揹袋。


這天午後拜訪戴玉蘭時,恰巧她剛從山上來義部落的老人關懷站返家。每週一、週四早上她都會參加老人關懷站舉辦的團康活動,也會和族人一起吟唱古謠。



戴玉蘭午後閒坐在家門口一邊鉤織後揹袋,一邊輕哼古謠。攝/李依頻




手足逝世 開啟保存古謠之心 

 透過戴玉蘭孫女李雅玲的翻譯,得知她是來義部落少數幾位熟稔且持續傳唱古謠的耆老,戴玉蘭本身也會以錄音機錄下自己所唱的古謠。從日據時代念小學時,她即展現對排灣古謠的興趣,每逢族人吟唱時,她也在一旁自學。也因戴玉蘭歌唱得好,幼時便常有機會參加古謠比賽,越唱越有興趣下,她便一直吟唱著古謠。


 戴玉蘭表示,學習古謠最困難之處,在於古謠沒有固定歌詞,加上過去沒有文字,除了要記憶古謠旋律,也要即興創作歌詞,若沒有靈感時,便無法唱出動人嗓音。另外,身為部落貴族的戴玉蘭亦說,大部分古謠都能於任意時間、任意場合吟唱,唯有五年祭的祭歌禁止隨意亂唱,因為祭歌具有祈求祖靈保佑農耕豐收、部落平安之意,必須在五年祭時,經由頭目指定後族人才能吟唱。

 最初戴玉蘭只是喜歡唱古謠,但真正讓她動念想錄製保存,則肇因於弟弟的逝世。當時親人過世的打擊,讓她鎮日淚流滿面,兒女們因不忍母親日夜哭泣,害怕她日久傷身,便買了錄音機和錄音帶給她,希望喜歡唱歌的母親,能將淚水轉換成歌聲,透過吟唱宣洩壓力、漸漸遺忘喪失親人的痛苦。因此戴玉蘭才不再哭泣,將所有對手足的想念、全部化成歌聲。同時害怕來日不多的她,便逐漸錄下一卷卷的古謠,希望在她老了、不能唱歌之時,還有機會能讓下一代的族人聽到屬於來義部落的古謠。

 從民國八十五年元月起,戴玉蘭開始錄音,攤開紙箱中一卷又一卷的卡帶,她在每卷的外盒都清楚用中文或日文標示錄製時間,這些錄音帶包括各式婚喪喜慶的歌謠。也因為她的孫女李雅玲去年(101年)擔任「新來義部落文化種子」的緣故,李雅玲在採集古謠時,亦申請計畫經費將戴玉蘭花費十七年錄製的卡帶,逐一數位化、燒錄成光碟、妥善保存。




圖為戴玉蘭所錄的卡帶,約有二十至三十卷。攝/李依頻



八八風災衝擊 經常吟唱逃難歌

 戴玉蘭最常唱的一首歌,是適合在婚禮或豐年祭傳唱的歌曲,此歌的涵義是表達高興的心情,她每次唱這首歌時,都被族人稱讚,加上歌曲輕快愉悅,因此她最喜歡唱這首歌。然而在八八風災後,因為受到災難影響,她也較常演唱逃難歌,並將八八風災當天族人逃難的景況融入歌詞中、描述當時驚恐不安的心情。

 而災後來義部落有近半族人遷到新來義部落,耆老戴玉蘭也一直擔心未來文化是否能夠順利傳承,她說:文化傳承一定會有差!過去族人從舊來義遷至來義就已有差別了,如今再搬到新來義,差距會更加擴大,因為那裡原本便不屬於我們原住民的地區。

 戴玉蘭回想以前在舊來義時,族人都身穿傳統服飾、居住在石板屋中,搬至來義後,受到社會時代影響、接觸其他族群文化後,族人便較少穿傳統服飾、石板屋也都陸續改建成現代房舍,因此她也很擔憂以前的排灣文化,恐怕沒有辦法繼續延續。對此,戴玉蘭說:「希望下一代的族人,能夠延續部落互助尊重,因為這是絕對不能遺忘的精神。」

 問到耆老對古謠保存的想法時,戴玉蘭說來義部落老人家共同的想法,是希望一定要將這些古謠傳給年輕族人,「不要說他們不在了,歌曲就跟著他們一起消失。」來義部落耆老都十分擔憂未來歌曲的傳承,目前也經常互相提供老人關懷站自己所會的歌曲,以便教唱或錄製。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