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 sidebar | footer

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

偏遠部落推數位典藏 文化藝術永流傳

0 意見
引用自公民記者陳家豐的報導 / Kino報新聞


教育部與國科會和台大新聞所洪貞玲副教授及屏東泰武數位機會中心,共同主辦「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之學術與社會運動推廣」計劃 ,透過實地探訪、研究與教學,讓在地原住民文化,透過族人的學習;以影像照片、音樂保存、文化記錄等方式;將原住民的各種藝術文化完整的保留下來。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關於佳興

0 意見


舊佳興稱Puljeti(or Pulci, Puntei 布勒地社 ), 日據時期坐落於南大武山西側 (原標高575公尺),大後溪上游瓦魯斯溪左岸(標高877公尺)的無名山北側山腰 隔著此溪與舊佳平社(Kapiyan)對望。後來遷移到現址。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大後遷村 新舊世代有「異」見

0 意見
(本文同步刊登於莫拉克獨立新聞網)

【查慧瑛/屏東報導】

位於屏東縣來義鄉義林村的大後部落,在八八風災中,雖然幸運地無人員傷亡,但在行政院安全鑑定報告中,大後部落與許多原住民部落一樣,被評定為「不安全區域」,建議遷村。風災過後,族人還來不及整理好心情,就得面對攸關部落廢存的重大考驗,至今,部落內部意見仍分歧,未見定數。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屏東縣來義鄉客醉山莊田野紀錄

0 意見
(本文同步刊登於莫拉克獨立新聞網)
圖、文/郭恆成

第一次見到傅花女,很難想像眼前這位平靜地跟我們解說災情的VuVu(排灣族對老人家的尊稱),她經營了將近卅年的「客醉山莊」,已被這次的八八風災完全摧毀,深埋在大後溪的河谷中。

原客醉山莊地點,已深埋於大後溪河谷中。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2009年12月13日 星期日

泰武國小遷校─如何顧及學童適應與文化傳承?

0 意見
 文/姜兆宇
(本文同步刊登於莫拉克獨立新聞網)

行腳國境之南,屏東北大武山裡,泰武國小在海拔750公尺處落地生根,師生人數不到百人,雖小,力量卻無比巨大。排灣族的血液中,流竄著木雕、刺繡的藝術天 賦;山裡氤氳的霧氣,浸潤著古調,今年6月,泰武國小古謠傳唱隊的嘹亮歌聲從台灣傳到歐洲,孩子們的純真天籟讓無數人既震撼,又感動。
但是,八八風災之後,泰武國小受到重創,豪雨所帶來的地層滑動,讓建築物嚴重受損,原先以水泥填補的裂縫痕跡還在,新的裂縫又蔓延成網,寬度超過一公分。

遷校,成了不得已的決定。趕在開學前,泰武國小遷到了山腳下、原先閒置的武潭國小佳平分校,白底紅字的「泰武國民小學臨時校區」終於高高掛起,正式復學──然而,一連串的抉擇背後,是問題的結束,或是新問題的開端?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2009年12月11日 星期五

排灣族的婚事

0 意見
(本文資訊由佳興部落文化工作者 邱宵鳳提供)

排灣族結婚是兩個家庭的事,由於大家族的老大是由長子長女來繼承,在繼承老大的時候,也要連父母一起繼承,家產也全部繼承,女生的話就會用招贅的方式來結婚。由於他們是老大,所以備受尊寵,有很大的權力,其他小孩皆要輔佐老大來做事情,所賺取的錢也是由老大來分配的,在特別的場合裡,只要老大有出現,就會由長輩介紹老大給其他人認識,而其他人便要親吻老大的手表示尊重,老大的權力大到連結婚大事也是由他們來決定的。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排灣族活動Masalu

0 意見
(本文資訊由佳興部落文化工作者 邱宵鳳提供)

小米祭(Masalu)是慶祝豐收的意思,在Masalu的時候一定要吃A vai,A vai像年糕一樣但是是土黃色的,在Masalu還要吃chi na fu,chi na fu是顆粒的小米。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紋手故事的傳承

0 意見
 (本文資訊由佳興部落文化工作者 邱宵鳳提供)

.每一代都有新的人,紋手也會按著階級下降,所以要聽誰的才對,聽紋手的就對了。排灣族的文化需要傳承,所以每一年都要辦文化成長,讓他們回部落學部落的習慣,看VUVU的手、聽故鄉的事、唱故鄉的歌、學故鄉的生活,由於一系列的文化,鄉土教材變的非常的重要。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2009年12月8日 星期二

紋手的步驟

0 意見
(本文資訊由佳興部落文化工作者 邱宵鳳提供)

紋手的第一個步驟是紋線,是先用刀子畫出血路,然後刺的時候是跟著血路走,最後再用鍋子燒焦後外面的黑炭,將它們刮下來和水豁在一起,趁著血還沒凝固讓它著色,但是它非常的痛,因為很像在傷口上灑鹽一樣,而且不但不能碰到水,也不能將手彎曲,一個月之後刺青的傷口才會慢慢消失,如果不小心發炎的話,必須用杉溪(一種植物,長在河邊,黑色的可以吃的,吃起來甜甜的,開的是白色的花,目的是用來消炎用的)來處理。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

手紋的意義

0 意見
 (本文資訊由佳興部落文化工作者 邱宵鳳提供)

手紋會隨著身體的狀況而改變它的顏色,手紋不只是身分象徵也是健康的象徵。女生紋手的時期,大約是第一次好朋友來的時候。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2009年12月6日 星期日

紋手的傳說

0 意見
(本文資訊由佳興部落文化工作者 邱宵鳳提供)

話說女人紋手是有典故的: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條百步蛇吸收日月精華跟太陽生了一個蛋,百布蛇雖每日以檳榔為食,但還是專心的孵育蛋,就從蛋中孕育出的一個女子。有一天有位非常優秀的獵人在山林間打獵時遇見了一位非常美麗的女子,眼看天色已漸暗,他怕這女子入夜後留在山裡會有危險,便想邀請她一起回部落,可是這女子一句話也不回答,他見這女子不願與他回去,便為她搭起一座棚子、生火,使她可以安身,不會遭受毒蛇猛獸的攻擊。

男子回家後就跟母親提及此女子及她想邀她入村的想法,母親覺得不妥,因為不知道這個女子是人是妖或是山林間的某個靈變的,於是想了個辦法與兒子一起前往想試驗她,男子的母親藉故說要替女子更衣沐浴,以便帶她回家,正當要替她脫衣服時,天空一瞬間暗了下來,還雷聲大作,而太陽的餘光應在女子的背上,右肩有太陽的圖案左肩有杵臼的圖案,而杵臼上面有百步蛇的圖案,男子的母親立刻用衣物蓋住女子的身體,便說隔天再來迎娶她。這女孩了解他們的來意,就唱歌祈求說,巴不得我有十個隨從有一棟宅子,宅子門前有大樹,大樹上面有鞦韆,有上村的居民有下村的居民,還要有狗在村裡吠叫,每戶有炊煙昇起,一下子她說的那些就全部都實現了,這就是他們所稱的gi s nai就是施法的意思,於是隔天便浩浩蕩蕩的來迎娶這名女子,在他們來迎娶時,女子便坐在用琉璃珠串成的鞦韆上等著這些迎娶大隊。

由於女人不能太誇張的說話,所以就將身分背景紋在手上,以便到別的地方,就不會像這名女子一樣被做驗明正身的動作。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景觀

0 意見


昔名為「布樂帝」(Puleti),國民政府來台後更名為「佳興村」。村裡以雕刻為特色、空氣新鮮、溪流清澈、環繞群山;瓦魯斯溪青翠碧是親水活動的好地方;山巒美景,有如人間仙境,令人神往,流連忘返。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生活

0 意見

圖:佳興部落紋手耆老 孫江萬花

現在vuvu的生活還是跟以前差不多,種花生,種芋頭,種地瓜、種小米,還有口述家族的歷史。自己家族的歷史都是由紋手的長者來口述給自己的兒孫,因為自己的家族歷史他們最清楚,如果幫其他家族說歷史會沒有公信力。

這些紋路就代表著社會制度、社會階級、社會架構。所以如果描述者不太會說這些,就必須要快點立新的描述者,才不會讓家族的歷史滅掉。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

排灣資產文化

0 意見

                                         




普樂地(Puljeti)佳興部落最棒的文化資產便是日據時代興盛一時的木雕及代表人文豐富紀錄的資產,女人紋手、男人紋身,而男人的紋身紀錄已不復再,我們只能從現在的男性服飾中看見一些端倪,遙想當年祖先黝黑的皮膚在陽光下閃爍的紋路。排灣族的衣服也有階級之分,每一種的圖案都有一種故事。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排灣族歷史保存的目的

0 意見
(本文資訊由佳興部落文化工作者 邱宵鳳提供)

一雙手可以代表著什麼?你能了解把身分背景寫在手上的榮耀嗎?佳興部落的手紋文化,大約在五年左右會消失,這是個悲歌,但這卻也是vuvu的榮耀。

大約30或40年代的時候,政府有三大政策,其中有一個是除掉陋習、不准黥面,如果有的話還會被處罰,導致手紋慢慢消失。再加上外籍勞工的進入,使得很多部落的人提早從平地歸回部落,但是他們在參與部落的活動時,卻不會管理部落,也不知道自己的文化,從農業轉成工業時期,在那邊的中壯年族都早期就外出,並沒有留有這個部落的文化思想,所以必須讓他們學習到文化成長,培訓中壯年與下一代這種文化認知,不然它即將消失。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關於我們

0 意見

本網站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之人文與社會發展子計畫台大新聞所工作團隊,與臺灣文化數位協會及屏東縣泰武鄉佳興部落在地文化工作者合作,建置佳興部落文化數位典藏網站,希望透過雙向、參與、使用者導向的數位典藏社會應用推廣,並且結合偏鄉原住民的參與,落實數位典藏之民間參與、紀錄、推廣與應用,使數位典藏更深入部落與社區,務求縮減數位落差,強化偏鄉弱勢族群及公民團體近用數位典藏成果的機會,以增進數位典藏之共享與傳佈的目標之達成。另一方面,工作團隊也關注佳興部落鄰近原住民部落,包含泰武鄉及來義鄉,八八風災後重建、遷村等相關議題,規劃「八八風災專區」,紀錄相關議題。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