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 sidebar | footer

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一年來,他們的經歷 ─ 泰武重建的下一步

文/PNN  轉引自莫拉克獨立新聞網 2010.08.10

去年8月8日,強烈豪雨突顯泰武村環境的潛在問題。因泰武村屬地質敏感區、排水設施未盡完善,豪雨時土層內水壓增加形成土層潛移,進而使部落房屋牆壁跟擋土牆容易龜裂。受災時,泰武村一度撤離至位於佳平村的泰武國中。


「8月9日下午4、5點,鄉長孫萬教帶著居民下來,縣長跟鄉長決定撤離。有派百姓車輛和公所資源回收車、國中校車支援,把他們安置在泰武國中,約153人在這待了4天。」泰武鄉公所民政課長莊德回憶,每戶房屋內外都有大小不等裂痕,經專家鑑定,加上居民「住得怕怕」,部落會議決議遷村。


部落意願與遷村

決定遷村後,泰武村與來義鄉受災居民先搬入位於潮州的中繼安置中心「忠誠營區」作為過渡,但多數居民雖都認為安全重要,「在我個人來講,萬一下大雨我們也不敢住那邊(原部落)」泰武村居民李金山說。但亦有部分居民因為一輩子的資產和工作都在山上,對原部落的情感很強烈,認為即使部落不安全,要死也要死在部落。


因此,雖泰武村被核定為「安全堪虞」地區,但重建會尚未與居民就「劃定特定區域」得出結論,目前選擇留在部落的居民,暫時沒有「限期強制遷居遷村」、「限制居住」的問題。


據了解,居民思考遷村議題的顧慮,「個人與部落的連結」及「對政府及條例的信賴」是最重要的考量。屏東縣政府原民處副處長蔡文進分析,災害發生時居民情緒較感性,部落衝突很高,「但若時程往後拉,大家會回歸理性面去思考重建、遷村過程會觸及的問題」。他坦言,重建階段的「部落意願」最難處理,「但又是最重要的,這部分沒有處理,後段都沒辦法啟動。」


其次,政府祭出「不安全地區」、「安全堪虞」、「劃定特定區域」等災後新名詞,加上各項重建條例內的法律論述,都讓災民傷透腦筋。泰武居民朱慧娟說,她看原民台報導、查資料,「但政府講得我都搞不懂是對是錯,一下講這、一下講那。」


蔡文進坦言居民確實對政府有不信任的態度,「因為政策某種程度一直在調整,居民不像行政人員很充分瞭解什麼是特定區域、安全堪虞,因此居民聽到的訊息好像永遠不一致,就認為政府是換湯不換藥」。


泰武重建第一步

儘管如此,因泰武的遷村需求已確定,重建會為泰武啟動重建的第一步。


「往昔原住民遷徒部落時,會『立柱』標註這塊土地是屬於我們的,藉此告訴周邊部落這塊土地已經有人訂走了。」泰武鄉部落文史工作者邱宵鳳在屏東縣泰武鄉泰武村的永久屋基地「新赤農場」舉行動土/立柱典禮時解釋著。新赤農場預計興建157戶,泰武村的重建開始了。


石柱旁種著榕樹及筆筒樹。榕樹是頭目家記號,象徵頭目居所也代表祝福;而因泰武村靠近排灣族聖山「北大武山」部落,種植北大武山最多的筆筒樹,象徵泰武精神將在基地落地生根。當時盛裝出席的長者(vuvu)用族語唱起祈福歌曲。參與動土的vuvu說:「想趕快有安全的家。」


去年9月10日,泰武村在「村落居住地安全評估調查」中被列為不安全部落,並於今年1月27日公告核定為「安全堪虞地區」。自列為不安全到新赤農場動土,期間歷經將近一年,選定新赤農場基地,一共歷經會勘六個地方。


行政院重建委會員曾選擇縣道185號(沿山公路)旁新置農場、南岸農場的海風寮、泗林農場、赤山農場、新赤農場靠近佳平村馬士部落等地。但這些地點又因位在潮州斷層帶、離泰武村原部落較遠、臨近台糖畜牧場等因素而逐一淘汰;此外,今年3月4日又發生地震,永久屋基地評選必須更謹慎。


重建會家園重建處科長章正文表示,地震讓斷層問題備受重視,屏東縣政府因此邀集「中央地質調查所」及民間專業技師公會做會勘,希望基地離斷層帶越遠越好。只是選定了基地、也辦了動土典禮,至今新赤農場基地卻還沒動工。據了解,農場基地有一萬一千餘株植栽,必須先行移走。蔡文進解釋,雖移植部分已發包,但因向中央爭取的移植經費尚未到位,導致進度延遲。


植栽移植未定、永久屋尚待開工,動土典禮似乎只剩象徵性意義。村民表示,7月10日是鄰近來義鄉「南岸農場基地」動土典禮,時間安排上先於新赤動土,質疑地方首長是為在南岸典禮完畢後,能順道前往參加新赤動土所致。


這場動土典禮,讓工作人員抱怨不已。據了解,泰武鄉公所於動土典禮前幾日才接獲要舉行動土典禮的通知,7月9日當天下午只見鄉公所出動可用人力,趕搭帳篷與音響。由於兩鄉重建都由紅十字會負責籌劃永久屋,為避免居民有厚此薄彼的想像,紅十字會曾與居民溝通,爭取興建時效。


重建會執行長林中森並表示:「不是數量而已,我們還要把握時效;不只是時效,我們要非常重視品質。」但相較重建會認為能「兼顧時效與品質』的理想,泰武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顏和認為:「不要為了趕日期影響施工品質,對我們來講不要急、把它做好。」泰武鄉公所秘書趙富雄也說:「應該按部就班,慢了沒關係,但是我們要做得好。不要帶過去了,未來(產生)更多問題,不是更麻煩?」


永久屋的選擇與考驗
此外,部落居民申請永久屋也得面臨資格審查。原民處資料顯示,泰武村原以去年8月8日前的戶籍數157戶作為永久屋的規劃依據、收到申請案件為197戶,公告核定戶數則為109戶,。「八八後才分戶、把戶籍遷進來,基本上資格有問題。」蔡文進表示,根據今年2月9日修正的「民間團體興建永久屋之申請資格與分配」說明,「分戶」及「戶籍」申請資格的認定,皆須在民國98年8月8日之前。


而遷移至永久屋基地後,可能打亂部落鄰居間原有的互動關係。「原本部落有10個鄰,多半有親戚關係,但若分成14、28、34坪(建地規劃)各在一區,所有社會關係將重新洗牌。」民政課長莊德才說,居民希望部落居住形式能全部移植下來;因此永久屋建築型式與基地坪數、建築法規有關,部落舊有的互動型態,是否能突破永久屋制式的規劃,還有待泰武村民與紅十字會進一步協調。


泰武災後滿週年,重建討論未結束:它才剛跨出下一步而已。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