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 sidebar | footer

2012年3月20日 星期二

結合舊部落文化遺跡 來義推動生態旅遊

【記者林玲瑩/屏東來義報導】


「看!那是大冠鷲!傳說如果撿到牠的羽毛,你就會很幸運喔!」走在凡那比災後被砂石掩埋的河道之上,屏東縣來義村生態導覽員陳美琴指著遠方的一個黑點說著。風災過後,陳美琴投入產業重建工作,也成為部落裡第一位生態導覽員。




崩落的土石掩蓋河道,一台台挖土機正奮力地挖除成山般的土堆。 攝/陳熙文




由石塊、瓦礫與土泥組成的土堆,幾乎與屋舍齊高。  攝/陳熙文



既非生態專長,對於部落的文化及歷史也是在摸索中學習,但看到凡那比的侵襲使得來義村東部落山崩屋毀,在部落文化發展協會工作的陳美琴知道,她必須跳出來為部落做點事。

2010年9月,來義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進駐,在產業重建與文化再造的考量下,結合部落資源推行「山林守護計畫」,生態旅遊便是計畫中的一環。


為了保存與延續部落的文化,重建中心選定部落先民曾居住過的加拉阿夫斯部落(Tjalja-avus,俗稱舊部落)做為發展的地點,也因其位於較內陸,歷經幾次風災皆未受破壞。



Tjalja-avus加拉阿夫斯部落就隱沒在崇山峻嶺之中。 攝/陳熙文




然而,加拉阿夫斯淵遠流長的文史內涵與先人智慧,也成為陳美琴導覽時的一大挑戰。


雖然義無反顧地走上第一線,與遊客面對面之際,陳美琴也懂得將自己的不足轉化為優勢,「我會思考遊客究竟想聽到什麼樣的解說」,她的訣竅是將耆老的智慧融入一個個的故事之中,當抓住遊客的目光時,她就成功了。

但是擔任導覽員,並不僅是進行生態及文化上的解說而已。陳美琴堅信,「部落是活的」,她們不僅要呈現自然的生態,更要呈現「人的生態」,讓遊客進入部落,也能感覺自己是部落的一份子。

所以陳美琴無論在部落裡碰到什麼人,總不忘熱情地打聲招呼。她認為,唯有部落的人彼此感情融洽,來到部落的人才可能融入其中。



陳美琴認為部落與人的關聯才是最重要的。 攝/林玲瑩


 

其實,對於部落有高度認同的陳美琴,過去也曾將原住民的身分視為包袱,因此自卑而不願待在部落。高中時北上就讀建教班,之後便一直留在北、中部就業,直到有一次先生差點發生工作意外,兩人才決定辭去工作搬回部落。


一開始,陳美琴在家中做皮雕,之後參與「多元就業計畫」,著手蒐集部落裡工藝相關的文史資料,在訪視耆老的過程中,陳美琴也逐漸地認識部落,歸屬感油然而生。

然而,一場風災卻讓她感受到部落的變化,身為部落的一份子,她不希望讓外人覺得,部落放棄了什麼,她強調,會參與「山林守護計畫」,也是希望藉由拋磚引玉的方式,鼓勵族人多多參與,「先找回對部落的喜愛,才有發展的可能」。

在生態旅遊可能帶來的商業價值之上,陳美琴更期待能看見「部落共同完成一件事」。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